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

卷9〈7 戒品〉(CBETA, T04, no. 212, p. 654, c17-p. 660, a7)

點讀《出曜經》

 

97 戒品〉(CBETA, T04, no. 212, p. 654, c17-p. 660, a7)

1. 慧人護戒】【2. 常見法處】【3. 持戒者安】

 慧人護戒,  福致三寶,  名聞得利, 後上天樂。

 常見法處,  護戒為明,    得成真見, 輩中吉祥。

 持戒者安,    令身無惱,  夜臥恬惔, 寤則常歡。

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:「慧人欲求三法者,常當護於禁戒。云何為三法?一謂善者稱之,慎以法律。二者設得利養,無能遏絕。三者身壞命終,上生天上。是謂持戒之人行此三法,終受其福。」

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而說此偈:

「慧人護戒,  福致三寶,  名聞得利, 後上天樂。

 常見法處,  護戒為明,    得成真見, 輩中吉祥。

 持戒者安,    令身無惱,  夜臥恬惔, 寤則常歡。」

爾時眾會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4. 戒終老安】

 戒終老安,  戒善安止,  慧為人寶,

 福盜不取。

「戒終老安」者,持戒之人雖復年耆老朽,天龍神祇常隨護助,阿須倫、迦留羅、真陀羅、摩休勒、人與非人,鳩槃荼、匹奢遮、羅剎鬼如此等類,常護長老持戒之人,晝夜營衛,[1] 如影隨形,是故說曰「戒終老安」也。

「戒善安止」者,若有眾生信向如來,信根成就,信有二業:一無狐疑信,二有根本信。在諸眾中,若沙門、梵志、婆羅門眾、梵眾、魔眾,不能使持戒之人迴心就惡,為天人所供養,是故說曰「戒善安止」也。

「慧為人寶」者,慧者亦名為光,亦名為明,亦名為炬,亦名為燈,亦名為眼,亦名為日,亦名為月,亦名為大火聚,亦名諸法之暉曜,猶如世人多財珍寶乃得居里,慧人寶者亦復如是,功德、慧明二事具者乃名為人寶,是故說曰「慧為人寶」也。

「福盜不取」,猶如《雜阿含》契經說:「有天至如來所而問斯義:

『何物火不燒?何物風不動?何物水不漬?何物地不敗? 

 何物王盜賊、暴雷所不損?何物在庫藏、不守不耗損?』

爾時世尊告彼天曰:

『福火不燒,福風不動,福水不漬,福地不敗;

 福王賊不劫,暴雷無所害,福致諸庫藏,不守亦不損。』

爾時諸天聞佛所說,歡喜踊躍,復以此偈讚頌如來:

『善哉世最勝,  為現世光明,

 我等修善行,  得受諸天福。』

是時,諸天復重以頌問曰:

『何終為善?  何善安止?  何為人寶?

 何盜不取?』

世尊以頌報曰:

『戒終老安,  戒善安止,  慧為人寶,

 福盜不取。』

時彼天人聞佛所說,戢在心懷,即從坐起繞佛三匝,忽然不現,還於天上。」

5. 修戒布施】

 修戒布施,  作福為福,  從是適彼,

 常到安處。

「修戒布施」者,施有二事,若持戒牢固,兼行布施,於天世間自然受善報,若施持戒之人,多獲果報,是故說曰「持戒布施」也。

「作福為福」者,或復有人持戒完具,不廣多聞,所獲功德,蓋不足言;若復有人持戒完具,加復大智多聞,惠施彼者,獲福無量,是故說曰「作福為福」也。

「從是適彼」者,從今世至後世,心常歡悅,心無悔悋,是故說曰「從是適彼」。

「常到安處」者,冀望具足,自然歡樂,心意悅豫,自知戒具;布施清淨必受功報,不墮邪部,晝夜歡喜,不懷熱惱,施持戒人及多聞者亦復如是,是故說曰「常到安處」。

6. 比丘立戒】

 比丘立戒,  守攝諸根,  食知自節,

 寤意令應。

「比丘立戒」者,執志堅固不可沮壞,不為色、聲、香、味、細滑、法所牽,是故說曰「比丘立戒」也。

「守攝諸根」者,具足眼根,耳、鼻、舌、身根、意根,皆悉具足,無所缺漏,意不錯亂,亦無他念,盡隨諸根修其妙行,是故說曰「守攝諸根」也。

「食知自節」者,量腹而食,亦不畜積,亦不貪餮。尊者曇摩難提說曰:

「多食致患苦,少食氣力衰,

 處中而食者,如稱無高下。」

尊者僧迦羅剎造立《修行經》亦作是說:「猶如多捕眾鳥藏在大器,隨時瞻視,養食以時,毛尾既長,隨時剪落,選其肥者日用供厨。中有一鳥內自思惟:『若我食多,肥則致死;若餓不食,復致喪身。宜自料量,少食損膚,衣毛悅澤,當從籠出。』如其所念即便少食,衣毛悅澤便從其願。彼修行人亦復如是,內自校計:『如我多食,便自瞢瞢,不得修道,不獲思惟善法,諸惡法日夜滋甚,貪欲、瞋恚、愚癡皆由多食,不獲至竟。』」佛契經說,多食之人有五苦患。云何為五?一者大便數;二者小便數;三者饒睡眠;四者身重不堪修業;五者多患,食不消化。多食之人有此五苦,自墜苦際,不至究竟,是故佛說「食知自節」也。

「寤意令應」者,晝夜警寤,繫意在禪。若『睡欲』至時,當舒一脚垂於床下。若睡纏綿不解,當垂兩脚到於床下。若睡重,當經行,經行睡重者以水灑面;若復不解,仰觀星宿以寤其志。初夜、中夜、後夜令無懈怠。是故說曰「寤意令應」。

7. 意常覺悟】

 意常覺,  晝夜力學,  漏盡意解,

 可致泥洹。

「意常覺」者,身、口、意常得覺,婬、怒、癡至,尋能除斷,不遇煩惱,所遊安隱,是故說曰「意常覺」。

「晝夜力學」,晝習夜亦爾,夜習晝亦爾,初夜、中夜、後夜亦復如是,持心專一,無他異念,唯從於道,思惟心所念法,是故說曰「晝夜力學」。

「漏盡意解」者,意勇剛強乃能盡漏,持心懈慢者,不能盡漏,不能精勤於行,是故退轉,墮於凡夫部。然彼行人,晝夜精勤如救頭然,持心勇悍,不慮險難,志崇斷結,滅漏為先,是故說曰「漏盡意解」也。

「可致泥洹」者,眾行已辦,世患諸惱永不復生,求入泥洹,大化諸結,縛著染污人者隱而不起,趣泥洹境無有罣礙,捨現在業入泥洹境,是故說曰「可致泥洹」也。

8. 慧者立禁戒】

 慧者立禁戒,  專心習其智,

 比丘無熱惱,  可果盡苦際。

「慧者立禁戒」者,戒不移動,善住牢固,亦不可移。慧者除去愚闇,終不處在愚惑之中,猶如猛將身被重鎧,手無劍者則不能剋定強敵,有劍無鎧者亦復不能降彼強敵。若使猛將身被重鎧、手執利劍,前後固嶮,與賊共戰,必有所辦,則無狐疑。修行之人亦復如是,身被戒鎧、心無慧劍者,則不能壞結使元首,正使有慧、身無戒鎧,則不能壞其結使。若彼猛將,身被戒鎧、心執慧劍,前後固嶮,與結使共戰,必能果辦。是故說曰「慧者立禁戒」也。

「專心習其智」者,以慧鍊心,尋究諸垢,猶如鑛鐵數入百鍊之爐,柔可為剛、偽可為真,猶如大海日夜沸動,濁滓下沈變成寶珍。人亦如是,晝夜役心不止,便獲果證。是故說曰「專心習其智」也。

「比丘無熱惱」者,雖復天地融爛,形處其中終不熱惱,無所傷損。何以故?比丘立根得力,志不退還,所願必果。比丘者,壞諸結使,永盡無餘,身被袈裟,手執應器,到時詣家正慚愧顏,獲施無麤細,願及滅度,故曰比丘。是故說曰「比丘無熱惱」也。

「可果盡苦際」者,盡其苦原,永滅無餘,更不復涉歷苦難,從是苦滅,功福日滋,是故說曰「可果盡苦際」。

9. 以戒降心】

 以戒降心,  守護正定,[2]   內學止觀,

 無忘正智。

「以戒降心」者,常繫心不失,亦不遊蕩縱逸,是故說曰「以戒降心」也。

「守護正定」者,定有三品,或善、不善、無記,護善定者,不使不善定得伺其便,恒念思惟:「吾今已獲正定,要究竟源本,何緣使不善定錯亂其間?」是故說曰「守護正定」也。

「內學止觀」者,常念繫心念明,除去闇冥,為示炬燈,觀察愛根,推尋癡本,止而不生,是故說曰「內學止觀」。

「無忘正智」者,智之所照,無往不在。心念智隨,如兩牛共一軛,猶如漏盡通役形輕重,以身持心、以心持身,身心已應,所適無礙,石壁皆過,斯為鍊心入微、鍊微入身,心念形隨,無所觸礙。是故說曰「無忘正智」也。

10. 蠲除諸垢】

 蠲除諸垢,  盡慢勿生,  終身求法,

 勿暫離聖。

「蠲除諸垢」者,意中諸垢縛使縛著,諸受、陰、入,已盡已滅,無復莖、節、枝、葉,是故說曰「蠲除諸垢」。

「盡慢勿生」者,憍慢、增上慢,執意持心制慢使滅,陰種、結種二迹俱滅,是故說曰「盡慢勿生」也。

「終身求法」者,夫言「身」者,皆是形器之數。結亦名身,陰身、聚身;養生之業,亦名為身;象、馬、車、步,四色兵眾,亦名為身。身中甚者,莫過結身。能壞結身,求正法者是謂離縛,不處有為,不念七處三觀,真佛弟子與堅信、堅法相應,能壞結聚,是故說曰「終身求法」也。

「勿暫離聖」者,常念從賢聖紹繼宗徒,心所喜樂賢聖所居,其事有三智:諸結使盡,一智也;有餘泥洹界,二智也;無餘泥洹界,三智也。是故說曰「勿暫離聖」也。

11. 戒定慧解】

 戒定慧解,  是當善惟,  都已離垢,

 無禍除有。

「戒定慧解」者,彼修行人,戒品、定品、慧品三業具足以自瓔珞,摧結使聚,何往不壞?猶如國王,財富人盛、才技過人,便能安恤國民,外寇不加。今此行人亦復如是,三業具足,壞結使寇,亦無疑難;戒為立志,定撿亂心,慧斷結使,是故說曰「戒定慧解」也。

「是當善惟」者,思惟三品,晝夜履行,初不遠離,是故說曰「是當善惟」也。

「都已離垢」者,所弘究竟,知生死苦,於中拔濟,極淨無瑕,亦無諸垢,是故說曰「都已離垢」也。

「無禍除有」者,已離苦惱鼎沸之患,盡諸三有,更不受胎,如實知之,是故說曰「無禍除有」也。

12. 著解則度】

 著解則度,  餘不復生,  越諸魔界,

 如日清明。

「著解則度」者,行有六品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結聚縛垢,欲界所出癡慢、愚惑以自纏絡,是故說曰「著解則度」也。

「餘不復生」者,彼修行人思惟觀察,如實知之,即求方便永滅彼結,生死已盡,更不受胎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是故說曰「餘不復生」也。

「越諸魔界」者,六天以下皆是魔界,多諸苦惱,閉塞道心,不令人至無為之處。閻浮利內有異類眾生,名曰摩佉,晝則隱藏處在生熟藏間,墮魔部界,是謂欲界為魔所害,多諸患禍。賢聖之人越於邪境,是故說曰「越諸魔界」。

「如日清明」者,猶如日明,無有五蔽。云何為五蔽?一者雲,二者烟,三者塵,四者霧,五者阿須倫手。無此五患者即日月清明。修行比丘亦復如是,離五陰蓋。云何為五蓋?一者貪欲蓋,二者瞋恚蓋,三者睡眠蓋,四者掉舉蓋,五者疑蓋。修行比丘離此五蓋者,即得清明,內外通達如紫磨金,是故說曰「如日清明」。

13. 狂惑自恣】

 狂惑自恣,  比丘外避,  戒定慧行,

 求滿勿離。

「狂惑自恣」者,愚惑凡夫所行卒暴,猶如猨猴捨一取一,心如疾風馳念萬端,是故說曰「狂惑自恣」也。

「比丘外避」者,持行如水、忍恕如地,[3] 所謂比丘,不猗豪族,能自制情,閉塞六門,乃謂比丘,是故說曰「比丘外避」。

「戒定慧行」者,戒品、定品、慧品晝夜精勤,不興放逸,欲度巨海當乘大舫,欲趣滅度當須戒、定、慧行,捐不善法,增益善法,違此正教不順法律者,則於佛、法、聖眾便有相累。是故說曰「戒定慧行,求滿勿離」也。

14. 既不自恣】

 既不自恣,  又不想念,  是故捨慢,

 如是不生。

「既不自恣」者,不馳於色、聲、香、味、細滑、法,是故說曰「既不自恣」也。

「又不想念」者,心所念法,於其中間唯修定意,亦不想念色、聲、香、味、細滑、法,是故說曰「又不想念」也。

「是故捨慢」者,內思止觀,制去意亂,恒入定意,不得布現憍慢色、聲、香、味、細滑、法,是故說曰「是故捨慢」也。

「如是不生」者,猶如彼不在色、聲、香、味、細滑、法,心所念法亦復如是,心之所念猶如天雨、如車翻棄穀,心所念惡復多於彼,是故說曰「如是不生」也。

15. 智者學牢固】

 智者學牢固,  於諸禁戒律,

 直趣泥洹路,  速得至滅度。

「智者學牢固」者,承佛教誡,受師訓誨,去邪就正,心常堅固,不為弊心沮壞,是故說曰「智者學牢固」也。

「於諸禁戒律」者,隨時行道,守護禁戒,智者所修,非愚者所行,是故說曰「於諸禁戒律」也。

「直趣泥洹路」者,永息無為,亦無終始,寂滅無生,是故說曰「直趣泥洹路」也。

「速得至滅度」者,中間無礙,猶河暴溢盡趣於海,是故說曰「速得至滅度」。

16. 華香不逆風】

 華香不逆風,  芙蓉栴檀香,

 德香逆風熏,  德人遍聞香。

昔佛在羅閱祇迦蘭陀竹園所。爾時尊者大迦葉在耆闍崛山中,然大迦葉生長豪族,身體柔軟,食則甘細,不曾麤惡,[4] 意所開化,多愍貧窮,至貧家乞,得食麤惡,食便生疾,內風變動,遂成暴下。

是時世尊告大目連:「汝今隨我問諸疾人。」對曰:「如是,世尊!」即將目連詣耆闍崛山,時大迦葉獨坐閑房,無有瞻病之人,如來即往詣大迦葉窟。迦葉見佛欲從坐起,爾時世尊告大迦葉曰:「汝今抱患,但坐勿起,吾自有坐具自隨。」

爾時世尊知而故問迦葉曰:「汝今獨空房無有瞻視病者,云何能樂此空山中?」時釋提桓因在迦葉後立,時大迦葉白世尊曰,而說此偈:

「捨天王位,  為德不惓,  心懷歡喜,

 拘翼瞻視。」[5]

爾時世尊告釋提桓因而說此偈:

「天身性清淨,  香熏以自塗,

 云何降神意,  瞻視臭穢身?」

爾時釋提桓因叉手合掌而白佛言,重說此偈:

「最勝今當知,  戒香無等倫,

 我今嗅功德,  不計醜陋形。

然今,世尊!天上諸香增熾結本,長益塵勞;賢聖戒香,斷諸結使,閉塞禍門,不漏諸欲。然今,世尊!如此凡香,流轉生死,涉歷劫數,不能令人永入寂靜;賢聖戒香億千百劫,時時乃有。」

爾時世尊微察釋提桓因而說此偈:

「善哉天帝因,  今意甚希有,

 能於放逸中,  攝意修德本。」

爾時世尊因此法本,處在大眾而說此頌:

「華香不逆風,  芙蓉旃檀香,

 德香逆風熏,  德人遍聞香。」

夫世間諸華香,盡順風香,不逆風香;戒德之香亦逆風香、亦順風香。世間華香齊熏欲界,不熏色界,或直熏一方,不熏三方;持戒之香香徹十方。華香逼近乃別,持戒之香上徹一究竟天。是故說曰「華香不逆風,德人遍聞香」。

17. 旃檀多香】

 旃檀多香,  青蓮芳華,  雖謂是真,

 不如戒香。

「旃檀多香」者,諸世所說,沈水、木榓、旃檀、都良,此是根香。華香者,青蓮、芙蓉、瞻蔔、須乾提末、須乾提華,至解脫華、純日精華、分陀利華。如是眾華數十百種,於持戒香,百倍、千倍、萬倍、巨億萬倍不可以譬喻為比,非心所思,非意所度。今此眾香隨人一世現身娛樂,不能隨人至於後世;持戒之香現世蒙祐,於百千劫未曾唐捐。是故說曰「雖謂是真,不如戒香」也。

18. 華香氣微】

 華香氣微,  不可謂真,  持戒之香,

 到天殊勝。

「華香氣微」者,旃檀木榓,中國所貴、邊土所無;戒德之香,上熏過諸天,下徹十方,[6] 彌滿世界無不聞者。是故說曰華香氣微,不可謂真

持戒之香,到天殊勝者,忉利諸天縱情放意所念自由,猶尚歎譽持戒之人,修善得福為惡墮罪,諸在戒品定品慧品解脫見慧品度知見品,可敬可貴為無上道。何以故?如此之人,為人導師牽示正路,開人愚冥令見慧明。是故說曰持戒之香,到天殊勝

19. 戒具成就】

 戒具成就,  定意度脫,  魔迷失道,

 魔不知道。

「戒具成就」者,四部之眾: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斯,戒具清淨,無有毫釐缺漏,魔王雖有豪勢,統領欲界於中獨尊,然不能知四部之眾所獲果證,亦復不知從何道果得盡漏結。是時弊魔口與心語:「此諸黑服之士,剃髮露臂,偏袒右肩,修禪習定,或有進至離我局境,或有往還不由我教,或有永滅不知神識所處,或有捨壽知識所趣。」是故說曰「魔迷失道,魔不知道」。

20. 此道為究竟】

 此道為究竟,  此道無有上,

 向得能究源,  禪定是縛魔。

「此道為究竟」者,安隱無為,快樂無窮,趣向一道至泥洹門,是故說曰「此道為究竟」也。

「此道無有上」者,於此道更無有上,諸天龍鬼,敬心承事,興致供養。

尊者舍利弗有一沙彌,名曰純頭,長年八歲得六神通,飛騰虛空至阿耨泉。有五通梵志名曰須拔,亦至彼泉。時彼耨泉守泉青衣鬼,驅逐五通梵志,瓦石打擲不使逼近神泉純頭沙彌乘虛空至,彼青衣神鬼數百之眾皆前迎逆,或前收攝衣者,或持淨水洗手足者,或以淨巾拂拭首面者,或以香湯沐浴身體者。

須拔梵志放聲說曰:「我今已得五通神德無量,力能移山住流,迴轉天地猶掌迴珠,自學道以來百二十餘年,勞形苦體,形神疲極。或事五明,四處然火,日光上照,或臥灰糞,或臥荊棘,嶮難之中無道不學。然更驅逐不得至泉。然此黑衣小兒,年在七八未離乳哺,身體穢臭故存,然更待敬過重迎逆承事。用何等故?」時青衣鬼語梵志曰:「今此學士形年雖小,行過三界,得賢聖八品道;汝今無是,故不興敬。」

有一婆羅門名曰閱叉,興立一寺亦名閱叉,恒供給酥油供寺然燈。時有遠方婆羅門來至閱叉寺中,又聞閱叉梵志高才明德,偏信佛法建立神廟,與共相見共相問訊。時有一沙彌復來迎,取油酥供寺然燈,眾多梵志語閱叉婆羅門曰:「汝審向色衣人禮耶?」言語未訖沙彌已至,即復禮之。眾多梵志語此梵志曰:「汝出四姓才藝過人,天文地理無不貫練,神呪感靈無事不剋。今此色衣之人,出眾多姓種非真正,何為違本法而向恭禮?又卿梵志執行清淨自修,內藏圖讖祕記,行道成福何願不剋,文字章印無不周悉,佛行寡鮮有何可貴?捨本取末是我所疾。蓋聞沙門寒賤巧詐繁滋,幻惑世人所行短促,齊榮一身不能延致梵福,正使相見,正可擎拳而已,何為五體投地恭敬作禮耶?我等親見甚怪所以,況先學大人豈能恕卿此罪耶?」閱叉報眾多婆羅門曰:「諸人靜默,聽我所說妙偈之頌:

『賢聖德難量,  八直無上道,

 是為沙門梵,  如來口所宣。

 覩此形雖小,  以果賢聖道,

 是故今自歸,  梵志何為嗤?』」

是故說曰「此道無有上」也。

「向得能究源」者,須陀洹、斯陀含能斷欲界縛諸纏陰入,是故說曰「向得能盡源」也。

「禪定是縛魔」者,入定坐禪之人,樂處閑靜,志崇一意,計出入息,執意牢固,能斷魔縛,反縛於魔,入定之人能使役鬼神如意即至。佛契經亦說:「我於天上人間遍觀察之,縛中牢者不過魔縛,然為漏盡羅漢所見摧辱,於當來變更不受生。是故比丘當作是學,當求方便斷魔牢縛。」 [7]



[1] 「營衛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趙城金藏》作「禁衛」,依《磧砂藏》與「宋、元、明藏」校改。

[2] 「守護正定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趙城金藏》作「守意正定」,《磧砂藏》與「元、明藏」作「守護正定」。雖然《法句經》卷15 戒慎品〉:「以戒降心,守意正定,內學止觀,無忘正智。」,《法句譬喻經》亦作「守意正定」,但是「釋文」有「護善定者」此一解說,仍校改為「守護正定」。

[3] 「忍恕如地」,《磧砂藏》與「宋、元、明藏」作「忍怒如地」,依《大正藏》與《趙城金藏》作「忍恕如地」。

[4] 「麤惡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趙城金藏》作「𪍿」,依《磧砂藏》與「宋、元、明藏」作「麤惡」。

[5] 「拘翼」,《大正藏》作「枸翼」,依《磧砂藏》與《趙城金藏》作「拘翼」。

[6] 下徹十方」,《大正藏》作「下徹十方」,「宋、元、明藏」作「上徹十方」。

[7] 此處「當求方便斷魔牢縛」以下,《大正藏》與《趙城金藏》有「『說法雖微少,一意專聽受,此名護法人,除去婬怒癡,眾結永盡者,故名為沙門。』…時阿蘭即告弟子而說此頌」共1627字,為經文錯落。今依《磧砂藏》移出,置於卷七〈放逸品〉卷首,以恢復「原貌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